t3  f09  m04  m05    

檀香木(俗稱白檀),用途廣泛,從工藝雕刻至生醫美容皆有使用到它,因而別稱『綠色金子』,印度稱其為皇家之樹。

中國古代中醫典籍對白檀更有深入的記載及介紹,其中心材更是檀香木的靈魂。 心材富含精油,隨著樹齡成長,精油含量愈高,精油的品質跟生長環境和土壤水質有絕對的關係。

以印度15~20年生的檀香木而言,其精油含量約在2%~4%之間。50年樹可達5%~7%,其中樹幹佔最大部分,其次是樹頭,枝幹最少。2011年,印度檀香精油在印度產地批發價為每公斤Rs80000左右,折合台幣50000元上下。

澳洲西部是印度檀香境外最大的栽培地區,然而極端及嚴苛的氣候延緩了檀香的成材時間,品質也不如預期(香味淡薄),價格始終難以提昇。

大陸大量栽培是在2008年以後,廣東、廣西、雲南和海南島為主要產區,約1500公頃,在政策支持下,中科院下轄林務機構以組織培養,大量取得種苗造林,惟起步較晚,目前只有零星民間栽培產品見諸市場,目前大陸是全球檀香木最大進口國,每年進口值約在3000噸,100億人民幣左右,其中包含檀香原木、檀香精油、及相關副產品。

檀香木的心材大小和香氣多寡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,一般心材的形成需時3~4年,生長良好者10~12年便可萃取精油,雕刻材則需12年以上。

儘管國際報價履創新高,然因栽培期間長,有意介入者始終不多。

2001年和2002年,印度主要產區卡那特克(KARNATAKA)和麥索爾省(MYSORE)分別修改森林法,由政府補貼75%,鼓勵民間或企業栽培,再由政府指定的機構買回。


為了縮短檀香木的收成時間,多年以來,不論是國內、外的林務機構或民間,不斷嘗試透過生物科技或其它方式,經由催化促使檀香木早結心材,進而縮短種植時程;如此一來,其經濟價值必然大大提昇,儘管巧妙各不相同,然而歸納其方式,不外乎下列三種:

一、藥劑導入法:

在樹幹離地面半米處,注入植物激素、真菌或其它化學藥劑,用以刺激荷爾蒙分泌,促進植株早熟,以提早心材成型或提高精油含量,如大陸是。


二、寄生植物導入法:

混種或分階段種植不同屬性寄生植物,以期吸收不同的養分,促進心材結構之形成及發育,在台灣、印度、印尼、澳洲、斯里蘭卡和大陸等,有業者採用此法。


三、自然人工熟成導入法:

在一定條件下,配合人工催化,不影響植株生長,而達到早生心材的目的,如台灣、印度。


以上不管是用哪種方法,主要目的在於催化植株,使其生理早熟。


對於木材生理現象的加速或提早產生,現在很多業者無不卯足全力,期待在此領域有所突破,同時,也有不少人朝著讓樹木高大粗壯的方向努力。不過,根據實際經驗,過於翠綠或成長快速的樹,視覺上確實賞心悅目,但成材時間反而較長;至於成長適中,葉色綠黃的樹,材質堅硬結實,較易早結心材。

檀香木的種植和管理並不難,大面積種植者應留意颱風來臨前做好疏林及補強固定工作,尤其植株3米以上者,樹幹應輔以支架固定。夏季4~8月要適當噴灑殺蟲劑,因穿心蟲是檀香木最大的威脅。另外,宿主易因檀香吸食而死亡,故應適當備苗。如果寄生植物不足或死亡的話,檀香樹會因營養攝取不足而停止發育,甚至死亡。此外,土植時,株與株之間應加種一株中長期宿主,比如柳橙、黃皮果、桂花等是優先選擇,既方便管理,又能長期提供足夠的養分,促進植株穩定成長。

台灣在日據時代便已引進檀香木種植,由於當時種植技術未臻成熟,存活率不高,始終未獲重視,近年隨著資訊發達,種植技術趨於成熟,尤其在台灣南部有業者透過研發和實驗,在緩坡及農地上大量栽培,以自然人工熟成技術,成功讓35cm土植的小苗在12個月左右開花,佔印度檀香栽培面積5成以上,這批經人工催化的植株能否早結心材,頗值得進一步追蹤和期待。

生物科技的發展使台灣蝴蝶蘭揚名國際,我們更期待生物科技能使台灣老山檀香木產業,不管在品質或技術上,都能有嶄新的風貌和突破。

轉載自 http://sheuyuhshan.pixnet.net/blog 所授權

arrow
arrow

    檀榮檀香木培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